来源:母基金研究中心
“我们已经按限薪令追缴此前的薪酬了。据我了解也有不少其他国资基金同行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某国资基金投资人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
所谓“限薪令”,指的是2022年8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根据《通知》,金融企业应将所有工资性收入一律纳入工资总额管理,不得在工资总额之外以其他形式列支任何津贴、补贴等工资性支出。
《通知》对国有金融企业优化内部收入分配结构,科学设计薪酬体系,合理控制岗位分配级差,以及建立健全薪酬分配递延支付和追责追薪机制等提出了相关要求。
对于金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对风险有直接或重要影响岗位的员工,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薪酬总额的35%,根据其所负责业务收益和风险分期考核情况进行绩效薪酬延期支付,绩效薪酬的40%以上应当采取延期支付方式,延期支付期限一般不少于3年,确保绩效薪酬支付期限与相应业务的风险持续期限相匹配,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不仅如此,金融企业应当制定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及对风险有直接或重要影响岗位的员工在自身职责内未能勤勉尽责,使得金融企业发生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或者给金融企业造成重大风险损失的,金融企业应当依法依规并履行公司治理程序后将相应期限内已发放的部分或全部绩效薪酬追回,并止付未支付部分或全部薪酬。绩效薪酬追回期限原则上与相关责任人的行为发生期限一致。绩效薪酬追索扣回规定适用于已离职或退休人员。
“我们现在对这个通知已经执行落实的很到位了。追缴薪酬的情况确实存在。”另一位国资基金投资人对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其实,不仅是国资基金,整个股权投资行业“降薪潮”在持续。曾经“多金”的行业,开始“勒紧裤腰带”了。北京基金业协会编制的《PE/VC机构薪酬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行业降薪趋势延续,整体年薪水平较前一年下降20%-40%。
相比2022 年行业薪酬下降只是部分机构年终奖发放未达预期,2023年股权投资行业基础薪酬也有所松动,降薪成为机构的“共识”。总体看一线投资机构的基础薪资依然维持不变,但是由于受大环境影响,其也无法避免2023年投资节奏和出手频率的下降,一线投资机构不同行业组的年终奖下降可达10%-50%。
国央企背景的投资机构降薪程度,视政策监管要求而受到的影响不同,但是国资背景机构薪酬体系中薪酬递延的机制已经全面实施。市场化机构则会用整体部门裁撤、降薪、降低员工福利等方式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行业整体年薪水平较前一年下降幅度最高可达40%。
虽然2024年还没过完,但薪酬下降趋势依旧——“据我估计,2024相比2023的薪酬降幅可能还是‘腰斩’。原因无他,机构都很难,募集不到新的基金,老基金退出期本来就没什么管理费,再加上退不出去也很难获得收益。降薪30%还算是缓和的了,有的机构已经裁员30%。很多投资人朋友在交流中也都说起所在机构已经裁员或计划裁员。过去几年VC/PE的步子太快了,急速扩张后,在当前暂缓出手投资的现状下,人员优化、成本优化自然成了必要的事情。”某北京地区VC机构合伙人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
母基金研究中心了解到,某头部机构不仅裁员、降薪,还降职。根据最新的绩效评级制度,部分高层将在其职称范围内小幅降职,例如从董事总经理降为执行董事。
当前,VC/PE行业已进入周期性的下行通道,对GP来说,用“募投管退都难”来形容毫不夸张。
许多“僵尸基金”出现,没有募到新基金,也没有退出回报,更没钱做新投资。腰部及以下投资机构已经很难体面的“活着”了。募不到钱,就只能“节衣缩食”,过“紧日子”,裁员、降薪已成为不约而同的选择。
近两年,股权投资行业的募资难进一步深化,募资市场目前仍然缺少真正的“长钱”。同时,募资难传导至投资端,投资机构大多是“只看不投”,手里还有余粮的都珍惜子弹、谨慎观望,手里没粮的只能“假装投资”。
并且,今年,退出问题成为VC/PE 焦点核心问题。一级市场苦退出难久矣,而在当下这个时间点,踩着2015-2016年的“双创”浪潮募集设立的基金正进入到退出的关键阶段。GP现阶段正面临着,大批存量已投项目等待退出,DPI成为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多位投资人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现在市场上很多老股转让的标的都是昔日的明星项目、独角兽,但估值普遍回调与打折,并且成交并不火热,能够出手“接盘”老股的机构还是少数,大环境下多数机构选择谨慎和观望。
GP退出难,亦面临着国资LP的追责压力。因为LP同样有退出需求——政府引导基金设立在2015、2016年达到高峰,投资高峰出现在2017年至2019年。目前,国内最早设立的这批引导基金已经陆续进入退出期,退出压力成了困扰许多引导基金的难题。而对于引导基金来说,母基金通过子基金退出,实质是子基金的退出问题,压力自然给到了GP。
有GP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此前,引导基金每年对GP的业绩考核多为IRR,而现在考核要求基本上是既要IRR、又要DPI,随着基金进入退出期,LP方面基本上每周都会来问退出进度,并且对业绩不好的GP会倒查以往大大小小的流程合规问题。
面对LP的追责,GP 境遇不一:有GP的股东已经上演“真还传”,被采取“限高”、“失信”措施;有GP依旧在到期倒计时之前千方百计找各种回流现金的渠道;也有“躺平型”的GP,“放弃挣扎,躺平任诉”。
作为投资机构中的从业者,自然不可避免的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机构募不到钱,也拿不到退出回报,自然会“裁员降薪”。在这种情况下,身在其中的投资人也有了不同的选择——有人离开,有人坚守,还有人顺势改变。
比如,有不少投资人都主动转岗去做投后了——“这两年我们在投资方面非常闲,与其出不了手干看着,不如去做点实在的,积累积累投后和退出方面的经验。投资机构本身这两年也都重视起来投后了,周围很多一级投资人朋友现在也都专注做投后了。”上海某早期基金投资人表示。
潮起潮落,周期带来的“降薪潮”已成事实。“打铁还需自身硬”,不仅是投资机构需要在周期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对于投资人而言也一样,不管是坚守蛰伏等待出手机会,亦或是顺势转向其他业务方向,躺平不是出路,多修内功才是最关键的。
2025年1月22日,第三届达沃斯全球母基金峰会将于瑞士达沃斯盛大启幕!本届峰会,是全球母基金行业久违的一次多边对话,将邀请百余位全球母基金与基金行业的重量级人物共聚一堂,共同商议跨越经济周期的奥秘,展望全球母基金行业发展的未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若云
发表评论